(責任編輯 / 食品療癒研究家:Felice D)
每年在11月7-8日之間,就是24節氣中的立冬了,看到這個節氣就是代表冬天的開始。這時候,北半球日照越來越短,早晚的天氣變化更大了,也有俗諺形容氣候的變化「立冬晴,一冬凌(寒冷);立冬陰(陰雨),一冬溫(暖冬)。」大家不妨觀察看看,今年的冬天會是寒冬還是暖冬呢?
不過,不管天氣如何,立冬進補還是要的,麻油雞酒、四珍、八珍、十全等等都是常見的補湯,近年來薑母鴨以及羊肉爐也很受歡迎,但是立冬吃餃子,這可就奇妙了吧~
為什麼立冬要吃餃子呢?
相傳是醫聖「張仲景」首先發明的,他的「祛寒嬌耳湯」的故事是這樣的,相傳東漢末年,張仲景辭官回鄉時,剛好在冬季時期,百姓飢寒交迫,又當時傷寒流行,病死的人很多,張仲景就用了羊肉、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,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,煮熟之後連湯一起食用,抵禦了飢餓及傷寒。從此鄉里人與後人模仿製作,由於外形像耳朵,稱之為“餃耳”或“餃子”。也因為如此,每到秋冬之交的立冬,甚至到過年要吃餃子的習慣,就成為北方的一種習俗,表是一種平安過冬的祝福,相較南方氣候溫暖,就比較沒有這種習慣。
立冬來補冬
臺灣有一個習俗,就是在「立冬」這一天要「補冬」,經過一整年的辛勞,歷經寒暑,體力漸漸衰退,須多加進補以恢復元氣,甚至有「立冬補冬,補嘴空」的俗語呢。
適合的食物可補養中氣,還可抵抗嚴寒,有很好的保健功能。例如:羊肉、牛肉、紅棗、桂圓等,都是適合溫補的食材,提高耐寒力。當然,也要記得少吃生冷的食物。
立冬要養藏
「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」,就是要順應自然,保證充足的睡眠,有利於陽氣潛藏,陰精蓄積。中醫認為:「寒為陰邪,常傷陽氣」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,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,依此理,人體如果沒有陽氣,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。所以,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「養藏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