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責任編輯 / 食品療癒研究家:Felice D)

 

大家好,我叫旺財。我是一顆鳳梨,不是狗,今天要講一個有關體罰的故事。我們鳳梨從種植到採收,大約是一年半的時間,適合栽種於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濕熱氣候,白話一點講就是,熱,真的很熱。

 

尤其是每年的春夏之間,常常被酷熱的太陽曬得頭暈眼花,偏偏又沒長腳可以跑,只好「罰站」在田裡,有許多的鳳梨因此被曬傷。曬傷的鳳梨由於水分流失,看起來乾乾癟癟的,除了影響品質,賣相也不佳。

 

好險有些善良的果農會幫我們穿上帽套,讓我們也「防曬」一下,一些愛漂亮的鳳梨還因此高興了老半天。早期的「衣服」是果農就地取材,使用附近的稻草纏繞在身上,帶有野獸風的粗獷,後來使用紙袋報紙來遮陽,但因為報紙很容易受潮,淋到雨後身材曲線一覽無遺,十分的尷尬,因此漸漸演變成現在的塑膠帽不織布等等。有些果農非常偷懶,不想一顆一顆的幫我們鳳梨家族帶帽子,會直接蓋上黑網,我們在這裡表示嚴重反對和譴責!

 

自從戴上遮陽帽以後,大家都自信了許多,不再擔心遭到陽光曝曬而毀容,除了賣相大大提昇,還能夠留住鳳梨本身的甜度含水度,兼顧顏值與品質。而各種不同顏色與材質的「客製化」遮陽帽,也滿足了鳳梨們的審美需求,像我個人就非常喜歡黃色的塑膠帽,非常有夏威夷風!下次如果經過鳳梨田,發現我們戴上可愛逗趣的遮陽帽,快來與我們一同合照吧。

 

台灣優質果物的華麗轉身,更多有趣的生活果物誌>>>

 

文章標籤

五風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(責任編輯 / 食品療癒研究家:Felice D)

 

水果的吃法千奇百種,最簡單粗暴的吃法莫過於──直接吃,享受水果的原汁原味。但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,特殊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門,例如:西瓜沾鹽、蓮霧沾醬油、酪梨搭配芥茉與醬油、鳳梨沾梅粉……等等,乍聽之下覺得很彆扭,吃下去卻意外的美味。

 

雖然創意的吃法讓人感覺耳目一新,但經過千錘百鍊的傳統手藝也不遑多讓。位於台中豐原的金樹冰菓室,能夠屹立在廟東夜市數十載,靠的就是傳統古法的鳳梨冰,8小時的香氣熬煮,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味道。今天,我們就循著這股香氣,細細探究古早味鳳梨冰的秘密:

 

鳳梨冰材料:

 

1.土鳳梨1顆

2.二砂糖900 g (約6個米杯)

3.黑糖300 g (約2個米杯)

照片為示意圖,比例可依分量調整。

 

鳳梨冰做法:

 

鳳梨冰作法步驟一:一般市面上的土鳳梨大概是3斤,去頭削皮之後會剩下快2斤,先將鳳梨切成丁狀或塊狀,不去芯保留芯的口感(依個人口味)。

 

鳳梨冰作法步驟二:將鳳梨丁(塊)倒入炒鍋中,先以中火翻炒出水,這時候的火候會給予鳳梨一些焦香的味道,也將鳳梨的質地軟化,好讓後續的糖更容易進入鳳梨丁(塊)中。

註:翻炒的原因除了能讓鳳梨的香氣跑出來以外,主要是為了避免燒焦、黏鍋底。

 

鳳梨冰作法步驟三:等到鳳梨因為加熱流出的汁液開始滾了,就可以加入300 g(約2個米杯)黑糖拌炒,提供鳳梨丁(塊)一股黑糖的香氣。黑糖因為沒有結晶,且此時的鳳梨正快速地釋放出水分,很快就在鍋裡融化了。

 

鳳梨冰作法步驟四:這時候再將900 g(約6個米杯)的砂糖分批倒入熬煮,讓整個糖跟鳳梨的重量比例為1:1(有時候鳳梨的重量不太一定)。會用到這麼多的糖,一方面是為了保存,另一方面是要將鳳梨當中的果膠熬煮出來,賦予鳳梨丁(塊)Q彈感,讓它看起來晶瑩剔透。

 

鳳梨冰作法步驟五:熄火,舀起來放置到準備好的容器盛放,等到放涼了就可以拿去冰存。

 

有人可能會問,現在的鳳梨品種這麼多,為什麼要用土鳳梨,用金鑽鳳梨不行嗎?除了以前的鳳梨罐頭常用土鳳梨,所以吃起來有「懷舊的味道」以外,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土鳳梨的纖維特性更適合熬煮,吃起來更有口感;且端午節到中秋節這段時間的土鳳梨最「對時」,此時的酸甜度適宜,又具有強烈的鳳梨香氣,最適合拿來製作鳳梨冰。看到這裡是不是口水直流了呢?快依照 【鳳梨挑選篇】旺財的求職奮鬥記 裡教的方法,挑選一顆鳳梨自己做做看吧!

 

除了鳳梨冰,夏天能喝上一杯這個,也超解暑的!>>>

 

文章標籤

五風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(責任編輯 / 食品療癒研究家:Felice D)

 

大家好,我叫旺財。我是一顆鳳梨,不是狗,今天要講一個有關逆襲前輩的故事。在傳統市場裡,學長學弟制是非常嚴重的,身為公司的新進人員,要如何突破重重考驗,擊敗前輩脫穎而出呢?

 

台灣的農業技術進步,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鳳梨,因此我們的鳳梨家族非常龐大,競爭也非常激烈。現在這個季節在市面上流通的品種以金鑽鳳梨土鳳梨(開英種)為大宗,其餘的還有甜蜜蜜、牛奶、黃金、蜜寶鳳梨等等,但只要把握好4個原則,就可以輕鬆挑選到酸甜可口又多汁的鳳梨:

 

鳳梨挑選(一)從外觀顏色判斷,橙黃帶綠最好

從果皮轉黃的比例來判斷是最直觀的方式之一,果皮越黃代表成熟度越高。若整顆呈黃色代表過熟,水分較多,容易發酵、變酸,不能久放,建議挑選1/3左右的黃皮鳳梨較合適,能夠放比較久。

 

鳳梨挑選(二)尾部的葉片呈鮮綠色

鳳梨的尾部,有葉片的地方如果是「鮮綠色」的話,代表是新鮮的鳳梨。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奇怪,有葉片刺刺的部分不是頭部嗎?這是錯誤的觀念。由於鳳梨的成熟是由下往上長,也就是從頭到尾,因此當內部的澱粉轉為糖類時,甜份才會提升,有句台語俗諺:「鳳梨頭,西瓜尾」,說的就是鳳梨的頭部吃起來會比較甜,下次吃鳳梨的話可以注意看看哦!

 

鳳梨挑選(三)重量落在2~3斤最佳

市面上的鳳梨有大有小,千萬不要覺得挑選最大顆的鳳梨是占了便宜,因為鳳梨最恰當的重量介於2~3斤(1.2~1.8公斤)左右,太大顆的話果肉不結實,口感也較差;矮胖型的鳳梨甜度反而可能比較均勻。

 

鳳梨挑選(四)用手彈,聽聲響

用手輕彈鳳梨,依照發出的聲響判斷也是挑選的方式之一,可分為「肉聲果」與「鼓聲果」兩種,兩者並無優劣之分,適合不同需求的族群,但或許是因為耐放的緣故,鼓聲果比較受到青睞。

 

肉聲果:可以用手指彈彈看自己的手臂,發出的聲音就是敲打肉聲果的聲音。肉聲果的熟度較高,切開來為深黃色,水份很足、甜度也很高,但很容易發酵,聞到酒味,不耐久放。

 

鼓聲果:彈起來像鼓聲一樣有回音,水分較少,切開來是偏淺乳黃色,纖維細緻,香氣比較足,吃起來口感也相對紮實一些,不會水水的,可以放比較久。

 

其餘還有些鳳梨挑選的基本判別方法,例如表皮完整果目突起不會流湯汁……就不再贅述。相信看了以上的介紹後,大家都知道要如何挑選好的鳳梨了吧?還在等什麼,快來把旺財帶回家!

 

>>挑選還是讓你霧沙沙嗎?五風堂都幫你挑好了,最健康安心的往這裡找<<

 

文章標籤

五風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(責任編輯 / 食品療癒研究家:Felice D)

 

夏至,古時稱呼為「夏節」、「夏至節」。在清朝之前的夏至日,全國可以放假一天、宋朝甚至能休到三天,因此古人對於夏至相當的重視。(完全畫錯重點)

 

《遼史.禮志》中提到「夏至之日謂之『朝節』,婦女進彩扇,以粉脂囊相贈遺。」扇子是用來搧涼的,香囊則可驅蚊抑臭,用這些物品來消暑非常的實用,是女性出門在外配戴的飾品。

 

在中國古代,夏至有吃「麵食」的習俗,因為當時的新麥登場,有嚐新的意思。俗諺:「吃過夏至麵,一天短一線」指的就是在夏至這天,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,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,夜晚最短的一天,過了夏至後白晝會越來越短,顯示了古人蘊含在飲食中的生活智慧。

 

夏至之前,長江中下游一帶已進入梅雨季節,氣溫高加上濕度大,連日下雨日照又少,是農作物的病蟲害的高發時節,所以夏至有「忌雨」的習俗,反映了農民靠天吃飯的狀況。夏至前打雷下雨,多半對於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;而夏至過後,正是炎炎夏日,農作物開始需要水分,因此有這樣的氣象諺語:「二十分龍二十一雨,石頭縫裡都是米。」(註:分龍為農曆五月二十日) 在台灣,夏至過後開始就是颱風的旺季,因此有句將颱風擬人的生動諺語「夏至風颱就出世」。

 

台語俗諺說:「夏至,愛呷不愛去」,形容天氣炎熱,就算有人請客吃飯也會因為炙熱的天氣而打退堂鼓。這種又濕又熱的天氣,容易引起體內濕熱過重、食慾不振、容易疲勞、情緒煩躁,俗謂之「苦夏」,所幸這種情況可以靠食療來緩解,以下推薦幾種常見的食物:

 

苦瓜:苦瓜性寒,略帶有苦味,具有清熱怯暑的功效,在夏天燥熱的天氣下有助於降火氣排毒素,凡有苦味的蔬菜,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。

 

酸梅湯:夏天喝酸梅湯可以生津解渴、平息肝火,還能幫助脾胃消化、滋潤肝臟,有研究指出,酸梅湯可以抑制乳酸,還能迅速消除疲勞,可以說是好處多多。

 

西瓜:夏日的消暑聖品更不必說,除了清熱消暑外,還有利尿功能,對於濕熱所造成的小便不利有一定的療效,被稱為是天然的「白虎湯」(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用來退燒降溫的方子)。

 

黃瓜:除了幫助減肥,黃瓜也是養生的食品,因為它氣味甘寒、清熱利水,含水量相當高,夏天出虛汗的時候可以吃黃瓜來補充水分。

 

蓮藕:生蓮藕味甘性平具有消淤清熱、止渴的功效,煮熟了之後由性涼轉為性溫,能夠幫助開胃舒鬱、安神寧心。

 

除了亞洲國家有夏至習俗,歐洲也有熱鬧歡騰的「仲夏節」 慶祝夏至到來,燃燒篝火,圍著篝火舞蹈,親朋好友相約野餐、BBQ,有的北歐國家會燃篝火,進行驅逐黑暗邪靈的儀式。看完有趣的夏至習俗,你也想好你的避暑妙方了嗎?

小編推薦,夏天來一杯這個最清涼!

 

 

文章標籤

五風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(責任編輯 / 食品療癒研究家:Felice D)

 

「憶在蘇州日,常諳夏至筵。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鵝鮮……」

 

吃粽子,在唐代之前是一種南方風俗,歷經了南北文化交流後,粽子大部分已經使用糯米作為基底,只是各地還是有不同的做法。從白居易在《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》提到的『粽香筒竹嫩』可以推測,原來蘇州人吃的粽子可能是竹筒飯

 

 

這樣的說法也是有一些典故的,梁代吳均作的「續齋諧記」指出:「屈原午日投汨羅死,楚人哀之,每於此日,以竹筒貯米,投水祭之。」原來,當時給丟給屈原的並不是我們認識的粽子,而是竹筒飯!結果,屈原似乎沒有吃到,於是便顯靈哭訴:

 

 

「君嘗見祭,甚善,但當年所遺,竝為蛟龍所竊,今若有惠,可以揀葉塞其上,以五色絲縛之,此二物為蛟龍所憚。」

 

 

翻譯:要用蛟龍討厭的葉子跟五色絲線綁成的粽子,我才吃的到阿!

 

於是才有了後來用竹葉綁成不同形狀,裡面包裹不同東西,蒸製水煮各地自由發揮的習俗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但是,粽子本身其實跟屈原沒有太大關係,還是跟節氣養生比較相關聯。五月是盛夏,天氣悶熱濕氣又重,陰為濕陽為燥,以陰陽五行來說,這時候就要祛毒扶正。黍,又稱「火穀」,火屬陽;粽葉從水屬陰,用陰性的粽葉包裹陽性的黍,取的是陰陽調和、驅邪避毒之意,以中國人喜歡拜拜的文化來看,粽子看起來是祭祀禮拜天地的事物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台灣吃粽子的習俗,大概是在荷據時期和明鄭時期被引進的,之後隨著清領時期的渡臺者和民國初年大量的軍民移入,由於居民移入早晚及族群等等的不同,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粽子,這便是南北粽口味不一的主要原因。

 

北部通常是使用質地硬實、富彈性的長糯米,浸泡約6小時後瀝乾,之後用油將瘦肉、香菇爆香,並與之一起炒,再加入五香粉、胡椒粉、醬油等調味料,小火慢煮讓米飯吸收,米飯粒粒分明,再用桂竹葉包裹,最後,再經一到蒸熟的手續就完成了。

 

南部通常是使用質地較為軟黏的圓糯米(須先浸泡3~4小時),放入各式餡料如:豬肉、鴨蛋黃、栗子、花生等,用月桃葉包裹後放入水中煮約一到二個小時,粽子便完成了。

 

看完都餓了,今年的端午,你想要吃哪一種呢?

 

文章標籤

五風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(責任編輯 / 食品療癒研究家:Felice D)

 

芒種這個節氣約在每年的6月6日左右,農作物開始成熟。在這個時候,農作物會因為氣溫的升高和梅雨季帶來的雨水涵養,因此「有芒的麥子快收,有芒的稻子可種」。從諧音上來看「芒種」很像「忙著種」,彷彿揭示了接下來忙碌的農田生活。

 

小滿到芒種期間,由於雨量增多以及氣溫升高,空氣十分潮濕,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。此時,身體容易充滿「溼氣」,蕁麻疹、汗疹、溼疹等皮膚疾病大多在此時發生,要避免這些問題可以從體內排除溼氣著手,多吃一些清熱利溼的食材,綠豆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。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:「綠豆消腫下氣,治寒熱,止泄痢,利小便,除脹滿,厚實腸胃,補益元氣……」可知綠豆具有清熱消暑利尿消腫潤喉止渴的功效,是民間常用的消暑食品,但體質虛寒的人不能天天喝,會導致腹瀉或是消化系統免疫能力下降。

 

 

南投市場60年歷史古早味美食─綠豆粉粿

 

談到綠豆,就不得不介紹隱身於南投市場特有的傳統甜點「綠豆粉粿」,粉嫩Q彈的綠豆粉粿是許多南投人的共同記憶。市面上一般常見到的粉粿是由番薯粉(或樹薯粉)加上山梔子一起熬煮攪拌製成,山梔子是天然的染劑,在加熱的過程中會將水染黃,也是粉粿呈現黃色的原因;而南投市場賣的綠豆粉粿,一片片小巧玲瓏,外觀跟肉圓有些相似,但要透明得多,拿在手上顯得清涼滑潤,彷彿隨時會跳出來,輕咬一口首先會感受到它的Q彈勁,隨之而來的是口中散溢開的甘甜。老闆娘說,好吃的祕訣在於她堅持手工將綠豆去殼、磨粉、沉澱過濾,非常耗時費工,所以吃起來口感比較好。

 

要怎麼自己DIY呢?很簡單,如果覺得將綠豆泡水、攪拌、過濾這幾道工序麻煩的話,可以直接購買現成的綠豆粉,加入少許糖水熬煮不停攪拌,慢慢的會變成糊狀,接著呈現透明色,這時就可以將它舀起放到準備好的模具裡(通常是圓形,也有長方形),等到放涼了就大功告成,講究點的可以放到冰箱,冰涼涼的吃。在那個物質生活相對缺乏的年代,雖然選擇沒有現在來的多,但每一袋簡單包裝的幸福滋味是現在無法體會到的。

 

南投市場的綠豆粉粿呈乳白偏透明色,有別於一般市面上黃色的粉粿,本身就帶有甜味,不需要特別淋上黑糖增添風味。

文章標籤

五風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